科大工學院發明「三項全能」醫療機械人 以微小身軀走進人體治病
小型連續體機械人能在介入式診斷和治療中擔任好幫手。然而,若要實現精確的導航功能,同時給它配置鏡頭,製成品的尺寸便往往變得較大,難以放進人體內的狹窄管道。香港科技大學(科大)工學院最近成功突破技術限制,研發出一款小至亞毫米級的「三項全能」機械人,有望於支氣管末梢、輸卵管等部位操作,令醫療機械人的應用範圍更為廣泛。
是項研究由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副教授申亞京領導,其團隊的最新發明名為「磁驅光纖連續體機械人」,它外型極為纖細,直徑不足一毫米,而同時集三大功能於一身:能於人體裏採集成像、精確地移動,並執行多種醫療程序。
這款創新的機械人採用了微尺度三維打印以及磁噴塗技術製造,它的厚度僅為0.95毫米,但卻具備優異的影像性能。另一項重要突破是,它能將障礙物檢測距離延伸至約9.4毫米,與理論極限相比,這是十倍提升。此外,它還展現出卓越的運動精度(小於30微米),並能大幅擴展影像區域,達到固有視野的約25倍。
申教授介紹道:「小型連續體機械人為醫療科技開闢了一個全新領域,它具有多項優點,能進入狹窄腔道,並有助於病人迅速康復,感染風險亦較低。」
他舉例說:「目前,這些機械人已在多種疾病的診療中應用,例如在心臟病檢查過程中置入電生理導管,或在手術過程中置入支架;又例如在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例中,利用單孔腹腔鏡修補破洞等。」
有見於光纖體積小且傳輸力強,研究團隊充分利用它的優點,設計了一款磁驅動亞毫米軟連續體機械人。此機械人主要由四部分組成:用於成像的光纖陣列、用於執行治療的定制工具、用於放置光纖或工具的亞毫米中空骨架,以及用於控制的功能化皮膚。
其中,亞毫米空心骨架是運用微尺度三維打印技術製作而成。至於功能化皮膚,則是為了精確控制機械人探頭的轉向而設。在實驗中,團隊首先使用磁噴塗技術,將一層磁性彈性體覆蓋在表面,使探頭在磁場下具有主動轉向能力,而幾乎毫不增加其尺寸;然後,再在機械人的外層表面塗上一層水凝膠皮膚,以產生親水性,從而減少手術過程中的摩擦。
結果,研究人員成功製造出直徑僅為0.95毫米的功能化亞毫米內窺機械人,並同時實現主動導航和原位治療,克服了傳統技術上的「不可能三角」。
為了驗證這款機械人在臨床場景的應用潛力,團隊使用支氣管模型進行了體外實驗,亦採用豬肺模型進行了離體測試。結果顯示,它在受限環境中保持優秀的介入導航能力,並在病理區域提供了高精度掃描成像,同時展現多種原位治療功能。
申教授進一步指出,這款創新的機械人集多功能於一身,包括取樣、藥物傳遞和激光消融術,應用範圍廣泛。他說:「這項研究旨在利用機械人科技,為人體內狹窄腔道的疾病提供嶄新診療方案。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我們相信在未來,纖維內窺機械人對人類健康將作出更大貢獻。」
團隊計劃繼續改進機械人的性能。論文的第一作者張鐵山博士表示:「為了促進實際應用,我們將會完善纖維內窺機械人的設計與控制。下一階段的研究重點,是確保它在手術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我們期待將來進行體內試驗,以驗證它在臨床場景的表現。」
這項研究的成果最近在《自然通訊》發表,題為〈具有集成操縱、成像和生物醫學操作功能的亞毫米纖維內窺機械人〉。論文的兩位共同第一作者為張鐵山博士與李根博士,當中張是科大博士後研究員,而李則是申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學指導的博士畢業生。其他作者包括科大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的研究助理教授楊雄博士,以及博士生趙浩翔。
About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https://hkust.edu.hk/) is a world-class research intensive university that focuses on science,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as well a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HKUST offers an international campus, and a holistic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dagogy to nurture well-rounded graduates with global vision, a strong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Over 80% of our research work were rated “Internationally excellent” or “world leading” in the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2020 of Hong Kong’s 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We were ranked 3rd in Times Higher Education’s Young University Rankings 2022, and our graduates were ranked 23rd worldwide and among the best from universities from Asia in 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Ranking and Survey 2021.